中小学校园电影育人推进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中小学校园电影育人推进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 2019
  • 08-29
  • 04:59
  • 关键字:
  • 来源:
  •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年Z1期

【摘要】

在中小学校园中实现优秀电影作品的育人价值,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校园电影育人工作推进中,要避免关于电影育人价值的认识偏差问题,思考课程教学、师资培育、管理保障方面的相应成本,并关注不同学段、不同领域的衔接。为此,校园电影育人离不开各类生态圈的构建,需要汇聚校内、校际、区域教研和不同领域的专门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正文】

电影是融合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借助现代影视技术,通过银屏传达信息、故事、思想、价值等内容的一种综合艺术作品。优秀的电影作品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能促进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24号),这为校园电影育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校园电影育人”就是借助有效策略和方法,连通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活动安排,推进电影在校园中的深度应用,最终在中小学校园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优秀电影作品对学生的育人价值。

然而,校园电影育人工作仍面临问题和挑战。本文介绍了校园电影育人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一种认识偏差、三类推进成本、两种衔接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推进校园电影育人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对于电影育人的一种认识偏差

电影的育人价值不是天然存在的,实现其价值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处理。由此,推进电影育人过程中,要避免认识偏差,不能将电影的育人价值与其他价值混淆。“电影育人”的概念是选择优秀的电影作品,通过多样化、有目标的教育处理,以多种育人形态实现电影育人价值的过程。

电影育人离不开校园,在物理空间上电影育人可以分为校内与校外,校内是主战场,而校外是校内的影响延续和重要补充。学校是推进电影育人的重要中间环节,承担整个育人体系的架构与保障,教师是电影育人的关键实施者,负责具体的实施。

校园电影育人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观影上。观影不仅是一种形态,还需要融合了正确价值观而开展的多样活动或课程,包括学科融合、探索幕后、电影评论、片段赏析、实践拍摄、原著阅读等。

二、推进校园电影育人的三类成本

在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校园电影育人的推进仍非坦途,在具体过程中需要注意各类问题,其中尤以三类成本问题较具代表性,包括课程教学成本、师资培育成本、管理保障成本。

(一)课程教学成本

由简单观影走向专门的电影育人课程教学体系是提升校园电影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有专家认为,“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中小学电影教育的核心[1]”。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成本问题。

其一,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难度。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是复杂的,包括师资培育、学生培养、课程优化、成果输出等,这些都需要大量投入。

其二,教学方式需要转型。在将优秀电影育人价值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中,师生、生生的深度交流是核心,需要突破传统课堂中“对错分明” “非黑即白”思维,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慢慢地体会电影中影像、音乐、人物的感染力。

(二)师资培育成本

电影育人中直接面对学生的意见领袖之一是教师,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是制约电影育人工作的重要原因,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教师缺乏影视专业背景。教师队伍中很少有电影专业背景的人员,开展电影育人一般需要教师接受额外的培训。而脱离本职工作去学习影视教育专业知识、参加影视教育培训,就需要专门的职后培训体系和相关资源保障。

其二,电影育人需要团队合作。校方管理层、电影放映员、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员、教务人员等都是电影育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都不能少。另一方面,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作品,其需要跨学科的转化。此外,校外的专业力量也十分重要,需要与相关指导单位、校外专业团体构建合作关系,引入“外脑”来推进工作。

(三)管理保障成本

电影育人工作的实施离不开学校的管理和保障,在其中也存在着成本问题。

其一,观影组织。大部分学校在组织观影时要考虑版权片源、观影场地、放映条件、学生安全、设备设施等问题。

其二,活动保障。与观影配套的各类课程、活动都需要校级层面的有力保障。学校需要统筹安排,为电影育人活动留出一定的课时;拍摄制作设备、场地配置、教学资源需要学校统一提供保障。

三、 关注校园电影育人中的“两种衔接”

除了关注系统内的成本问题,在推进校园电影育人过程中,不同学段的衔接问题,不同专业领域的衔接问题同样值得引起关注。

(一)学段间的衔接

电影育人需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学业压力等存在差异。一方面,小学、初中阶段更适合开展以观赏和体验为主的电影育人活动,可以适当重复教学的内容以助其直观学习、加深印象。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等能力的重要阶段,且高中生心智相对成熟[2],因此可以在影视鉴赏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拍摄、后期制作等课程。

除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段衔接问题外,还要关注与高等教育阶段的衔接问题。目前高等教育阶段《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开设《影视鉴赏》等公共艺术课程。但在中小学中这类课程并未普及。

(二)教育与文化领域的衔接

教育与文化领域的双向衔接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教育领域中往往更重视电影在德育、美育、智育等方面的整体功能,而对专业的电影知识强调较少。

另一方面,文化领域的专家对中小学教学现实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中小学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学习评价等的落实需要标准和流程,需要学校作为主体开展符合校情、学情的课程与活动。

四、校园电影育人推进工作的建议

校园电影育人可以构建生态圈,统整学校整体工作、因地制宜、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开展文教结合。

(一)连通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校内生态圈

电影育人工作不是额外的附加,需要与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等相融合。如上海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在校长支持下成立了信息技术协调小组,把基础型学科、信息技术教师、电视台教师纳入小组中,拓宽了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源源不断。

(二)增强学校交流,构建校际生态圈

通过梳理本校电影育人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在校际间交流,可以相互借鉴,从兄弟学校的案例中找到工作推进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比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四中学在校长带领下推动电影育人,建设专业的拍摄场地,鼓励社团工作和微电影拍摄。校长支持、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对影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联动区域教研,构建教研生态圈

部分学校的电影育人工作基础较为薄弱,需要教研力量的介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市级、区级教研带动。区域教研为校园电影育人的推进提供了专业力量的支持、专业知识的交流、教学经验的传播。比如上海静安区艺术教师团队在区教研员领导下开展影视教师工作坊项目,实现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三部曲”。

五、结语

在电影育人日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实际推进的角度认识现状、厘清问题、梳理脉络、降低成本,构建电影育人生态圈,最终在中小学校园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优秀电影作品对学生的育人价值。

 

[1] 刘军,陈圆圆.中小学电影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原则的思考[J].电影评介,2018(01):1-5.

[2] 桑子文. 浅谈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创意课程发展——以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为例[J].文化产业导刊,2018(06):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