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科中发挥电影育人的作用

如何在学科中发挥电影育人的作用

  • 2019
  • 09-20
  • 12:00
  • 关键字:
  • 来源:
  •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9月16日,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在上海电影博物馆隆重开幕。本届电影周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促进中小学影视教育发展,推动广大中小学生观看、评选优秀影片,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爱国之情,强化爱国之志,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王月芬在电影周开幕式论坛上作发言,以“银幕筑梦学生 校园电影育人”为题,介绍了市教研室牵头开展的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项目的推进情况和阶段研究成果。


2016年

在上海市教委整体部署和指导下,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牵头,多方合作,启动了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项目,作为文教结合项目旨在开展中小学校园电影育人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在项目探索中我们发现,电影的育人价值不是天然存在的,实现其价值离不开学校的条件支持和教师的精心处理。

 


为此,我们重心放在了“校园电影育人”的研究和推进上“校园电影育人”就是借助有效策略和方法,连通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活动安排,促进教师的深入实践和探索,最终推进电影在校园中的有效应用,在中小学校园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优秀电影作品对学生的育人价值。


2018年

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形式多样、资源丰富、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机制基本建立”。这为校园电影育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校园电影育人面临着挑战,比如学校课时较紧张、教师队伍专业积累不足、电影育人工作缺乏规划等。所以,要视学校现实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校园电影育人。这里面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从“单独观影”逐渐走向“配套活动”学校首先要保障学生观影,当课时等条件限制放宽时,可以在观影之外逐渐配套开展教学活动,提升育人效果。另一条路径是从“散点研究”逐渐走向“系列研究”。一开始可以抓好几次观影或教学活动,慢慢在一定积累后,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规划,在几次活动间构建联系,甚至设置梯度,产生电影育人的集群效应。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炼形成了中小学校园电影育人的五种形态,分别是:散点观影、系列观影、专题活动、系列活动、专题课程。这五种形态间可彼此转换。学校可在组织散点观影基础上,围绕同一主题开展几次观影,由此转换为系列观影形态。学校还可以配套单次观影实施教学活动,当几次活动由点串成线,便可转化为系列活动或专题课程。这种转换过程是学校实践和研究的深化过程,也是电影育人效果不断优化的过程。

五种形态模型只是对校园电影育人的一种探索,其相应的组成和内部结构需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来优化。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电影与语文、艺术、音乐、美术、历史等学科教学的结合,找到电影进课堂的抓手。此外,如何打通校内、校外,使得电影育人更为系统,也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化研究的方面。

 

校园电影育人的工作方兴未艾,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投入更多的关注,使得优秀的电影作品,尤其是我国的优秀电影,能在中小学校园中实现其育人价值让更多学生能够爱上电影,从电影中获取全面的发展。

 




本文引用并修改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王月芬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开幕式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