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育人

浅谈中小学校园电影育人的五种形态

  • 2019
  • 08-29
  • 04:34
  • 来源:
  •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年Z1期

/ /

【摘要】

为了进一步在中小学校园中发挥优秀电影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简述了电影的育人价值,分析了校园电影育人面临的挑战,并据此提出了从“单独观影”走向“配套活动”,从“散点性”走向“系列性”的两种问题解决路径,进而形成了校园电影育人的散点观影、系列观影、专题活动、系列活动、专题课程等五种形态,以期为更好地在中小学开展校园电影育人提供实践和研究的思路。

【正文】

电影是一种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综合艺术,经由电影艺术家和制作者倾注心血的艺术创作后,优秀的电影作品富含育人价值。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策略,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1]

校园电影育人就是借助有效策略和方法,连通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活动安排,推进电影在校园中的深度应用,最终在中小学校园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优秀电影作品对学生的育人价值。、

本文简述了电影的育人价值,分析了校园电影育人面临的挑战,并据此提出了校园电影育人的五种形态,以期“抛砖引玉”,为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园电影育人的实践工作提供思路。

一、电影在校园中的多元育人价值

电影是综合的育人载体,具备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得到研究者普遍的认可。

电影能为学生提供以言行典范和精神榜样,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具有德育价值。

又如在智育上,电影能以生动的画面、声音、剧情形象地呈现相关的知识或技能,作为说明学习问题的佐证并增添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拓展学生知识技能的作用。李雯在其研究中提到人类获取的信息主要来自于视觉和听觉,这使得影视资料相较于文字更易被接受和记忆[2]

再如电影富含美育价值,其中的各种艺术表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熏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例如,刘瑞香认为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融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于一炉,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对其他艺术形式也有所了解,从而促进他们自身文学、绘画、音乐等文艺修养的提高[3]

二、校园电影育人的现实挑战

在中小学校园中真正实现电影对学生的育人价值,有一些前提条件需要满足,比如影片资源、观影场所、观影时间、师资队伍、深入思考、整体规划等。

(一)“课时紧”问题

“课时紧”主要指在学校中能够用于电影育人的课时较紧张。

(二)“师资弱”问题

“师资弱”主要指目前教师队伍在电影专业上的积累较弱。李同兴等通过调查发现,上海教师人均接受影视知识教育仅13.2课时,80%以上的教师人均影视知识培训不过是6个课时[4]

(三)“思考浅”问题

“思考浅”主要指教师对电影育人的思考不深入,操作较简单。电影育人是学校诸多工作中的一个部分,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容易“仓促思考,简单操作”。

(四)“规划缺”问题

“规划缺”主要指学校大多缺乏对校内电影育人工作的整体及长期规划。学校大多数在这些方面缺少系统的思考和规划,校内电影育人的活动不规律、零散化,缺乏科学规划。

三、校园电影育人的两种路径和五种形态

有效推进校园电影育人要“量体裁衣”,这其中有两条路径和五种形态可以参考。

(一)推进校园电影育人的两种路径

(1)从“单独观影”走向“配套活动”。在客观限制较多的情况下,保障学生观影是第一位的,没有观影就无从谈起电影育人。以此为基础,当条件限制放宽时,为达到更好的电影育人效果,可以关注观影外的配套活动。

(2)从“散点研究”走向“系列研究”。就现实而言,比较适合学校深入推进电影育人工作的操作是抓好点上几次观影或活动的研究,改善“思考浅”的状况。

根据上述的分析,推进校园电影育人可以遵循从“单独观影”走向“配套活动”、从“散点研究”走向“系列研究”两个路径。其中,“单独观影”和“散点研究”是起点,较易操作;“配套活动”和“系列研究”则是更高层次的操作,需要专门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

(二)校园电影育人的五种形态

由上述两条路径的四个水平,可以构成二维的矩阵,进而提出中小学校园电影育人的五种形态(见图1),包括散点观影、系列观影、专题活动、系列活动、以及专题课程。

图1  校园电影育人的五种形态模型图

1.散点观影

散点观影是指学校按短期育人需求组织学生观影。当条件限制较多,或学校对电影育人研究积累较少时,散点观影是是校园电影育人的初始。

散点观影的典型特征是按需和不定期。按需是指根据学校短期的育人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是上级部门的要求,可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设计,甚至也可能是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要求。

散点观影在操作中需要注意选片。选片应基于育人目标,选择的影片应适宜学生年龄,在选片前,教师需要预先观看影片,判断影片是否符合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影片的育人效果,教师可以在观影前后补充影片中的背景资料供学生了解,还可以设计指导性的问题或小任务以加深学生对影片的印象。

2.系列观影

系列观影是指学校按长期规划或需求设计的多次相互关联的观影。

系列观影的典型特征是系列化选片,指的是选择三部以上、同一系列的影片供学生观看。例如,《建国大业》《开国大典》《国歌》等三部影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主题下可以选择给学生观看的系列影片,可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是指学校围绕观影开展的配套活动。专题活动的典型特征是配套性。专题活动可以安排在观影前来提供充分的准备和预热,也可以安排在观影后来提供深入的回顾和分析。

专题活动的组织可遵循交流、整合、创新三个原则。交流是指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对影片感受的交流。整合是指可以将专题活动与学校各类日常的工作进行整合。创新是指以新意、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组织专题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环节。活动设计应整体把握活动与影片的关联,明确活动的主题、形式、以及需要的资源。活动实施则应注重时效性。活动评价是需要围绕活动选择多样的评价方法、设计可靠的评价工具、并积累原始的活动档案。

4.系列活动

系列活动是指学校按长期规划或需求,围绕观影设计的系列活动。在五种形态中,系列活动是最理想的两种电影育人形态之一,需要学校在电影育人工作上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并提供较为充裕的条件保障。

系列活动的典型特征是彼此关联的观影和配套活动。系列活动是由影片的观影和与之配套的活动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各次观影或活动间存在明确的联系。系列活动可以在内容上分块安排,做“并联式”的设计;后次活动也可以是前次活动基础上的深入,做“串联式”的设计;还可以是两者兼有的“混联式”设计。

系列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整体规划。为了使若干次相互联系的观影与配套活动统一步调,需围绕拟达成的育人目标进行整体规划系列活动,科学安排活动内容,合理统筹活动资源,明晰各次活动的子目标,明确活动间的关联。

学校开展系列活动的研究有两种路径可循(见图2)。一是从目标出发研究系列活动,即首先明确系列活动的目标,尔后对总目标进行拆解,再而围绕各子目标设计各次活动并选片,最后通过活动实施和评价得到设计的反馈并完善。

二是从影片出发研究系列活动,即首先通过教师观影的经历挑选出优秀的影片,再围绕挑选出的影片,设计组织若干次的专题活动。在这些专题活动之间,在这些活动与学校其他活动之间,寻找可能存在的联系。基于这些联系,统整各次活动于一个系列中,形成这一系列活动的目标,继而实施活动和开展评价,最后不断完善该系列活动的设计。

事实上,无论从目标出发,还是从影片出发,系列活动都需要经过“设计→实施→评价→完善→创新设计”的反复实践研究过程,在学校项目组若干轮的试验完善后,一套设计成熟、实施有效的系列活动可以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使更多的学生获益。

图2 系列活动研究路径示意图

5.专题课程

专题课程是围绕特定专题建设而成的校本电影育人课程。专题课程从课程视角解决电影育人问题,其所具有的结构性、系统性是五种形态中最高的。

专题课程的典型特征是课程化。专题课程需要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课程的核心元素,课程每一个课时的教案、课件、实录等资料也是研究过程中必须编制并积累的。

学校应特别关注专题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平衡。为提高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效率,学校可以先梳理课程已有的基础,并在此之上通过课程实施和试验,配套项目研究、借助外力、积累资源等策略,逐步完善课程,直至其成为精品和特色。

(三)五种形态的转换

校园电影育人的五种形态旨在引导学校依据现实条件,逐步深化研究,落实校园电影育人,最终实现优秀影片对学生的育人价值。

在此背景下,电影育人五种形态的定位各自不同。散点观影是校园电影育人的起始形态,其可行性高,可以常态化地开展。系列活动和专题课程是校园电影育人的完成形态。系列观影和专题活动两种形态是介于前三种形态之间的过渡形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五种形态可以彼此转换。对于几次电影育人活动而言,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学校可以选择最适宜的一种形态作为参考进行设计。例如,当几次散点观影的影片选片可以发生关联时,学校就可以形成观影目录,由散点观影形态逐渐转换为系列观影形态。例如在散点观影的基础上,学校积累了几次效果较好的观影活动后,便可着手开发系列观影的目录,逐步配套活动,最终走向以系列活动为主的形态。

在特定的情况下,几种观影形态还可以共存。例如在系列观影为主的工作中,可以选择1-2次观影设计配套的专题活动,以丰富形式,提升效果。

五、总结

五种形态仅是对校园电影育人的一种路径探索,其相应的组成和内部的结构需要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来优化。同时,校园电影育人也只是基础教育阶段影视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校外机构应用电影进行育人工作是另一个重要的部分,而如何打通校内、校外,使得电影育人更为系统,同样是今后需要深化研究的方面。

 

本文摘自《上海课程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栏目


[1]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Z]. 2018-11-21.

[2] 李雯.影视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时空,2013(5),165

[3] 刘瑞香.借助电影艺术提高中学生的文艺修养[J].文学教育,2010(9):78

[4] 李同兴,邹竑,钱峻崖.上海市中小学影视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电影市场2001(8)

不忘初心,上海“影领”优质教育

  • 2019
  • 01-23
  • 10:3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

  电影,作为文化载体,是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历史上,数优秀影片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而电影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独特的育人作用,恰恰是下一代创新进步所需的。

    随着国力的增强,“电影育人”已经口渐成为时代的新需要,但在这一方面,相比欧美国家我们仍有一块处女地有待开展。所幸,上海的教育者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时代的召唤——和以往一样,他们走在了“电影育人”的最前列,拿出拓荒者的勇气和细心,存上海率先启动了“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校园电影院线”),经过2年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

 

“校园电影院线”的初心

 

    “电影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独特的育人作用,恰冶是下一代创新进步所需的。随着影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影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非常喜爱电影这种娱乐和学习力式,因此上海先行先试,率先启动‘校同电影院线’,体现电影育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告诉《新民周刊》,“在上海,校园电影院线建设于2016年启动,按照《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的工作部署,至2017年底,上海已有74所试点单位进行了数字电影专用终端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而201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文创五十条”,又为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注入了“强心剂”——根据“文创五十条”,上海将做强一批优势院线,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教育特色院线发展。

    “教育和文化形成合力,通过文教结合,促进立德树人。校园电影院线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创建之初就将发掘电影的育人价值作为重点,采取院线设施、与平台建设,与相关课程教学研究同步推进的方式,来促进电影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倪闽景表示。

    “虽然相比全市的1600多所中小学来说,74这个数字还只是个开始,但我们很高兴看到,这74所试点单位中已经覆盖了上海的区,并且包括中小学中职校、高等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段。”上海市文教结合办公室副秘书长林炊利告诉《新民周刊》,“比如虹口区的红旗小学、宝山区的行知中学、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大学等等。”

    当电影院线走进校园,带来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为中小学生增加-个全新的观影场所——如今,他们存学校里就可以观看到优秀的影片,成为了校外院线的有益补充。教育和文化形成合力,通过文教结合,促进立德树人。校园电影院线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创建之初就将发掘电影的育人价值作为重点。

    不过,“存学校看电影”这件事的意义,要远比表面上看起来更大——它改变的不仅是观影的地点,更是观影的方式,观影的的目的。

    自电影这门艺术诞生以来,百余年中,随着它的日益壮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过电影的影响。林炊利是一个80后,至今仍对自己6岁时看过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印象深刻:“有些画面,现在都能清晰回想起来,对我和妈妈的亲子关系影响非常大。”林炊利告诉记者,“还有读小学时看过的《七侠五义》,当时看完这部电影就想: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些人存在过?询问了老师,方知历史上真的有这些人物的轮廓,而电影做了艺术的加工。” 

    长大后,林炊利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时,做的毕业论文就是宋词研究——这正是因为当年电影里的北宋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从小就对宋代文学非常喜欢,电影也启发了对于历史的爱好——现在回想起来,电影教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形象——它脱开了思辨层面,更加直观,更加具象化,直接映入观众的眼帘,呈现出震撼的教育力。尤其对于低年龄的孩子来说,图像化的教育和文字化的教育区别就在这里:它能长久地进入你的心里”。

    而存林炊利看来,  一个人在家里看电影,和一群人存学校集体看电影,产生的效果也是迥异的:“在家看,可能只是一个人随意的休闲行为;但是在学校,观影这什事本质上就已经成为教学训划的一部分,带有明显的教育特征。首先,个人观影和集体观影,从心理学上说,接受度和注意力都不在一个量级。其次,集体观影作为一种学校教育方式,还可以附带许多其他的教育方案,比如一起写观后感,一起评论电影,在这种反刍中领悟电影的深刻内涵。”

    正是出于“电影育人”的考虑,上海市教委才会提出“每个中小学都有自己的电影院”这样的校园院线建设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搭建校同电影院线平台,探索几个问题:第一,实现学生在校、免费、绿色的观影;第二,向学校课堂教学和育人实践提供丰富生动的资源支持。目前上海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存按照标准化建没,比如‘一馆一池’,学校要配备标准的体育馆和游泳池,那么

能不能也配备一个标准的电影院呢?让影视库里的资源全部接入各个中小学去,结合日常数学和节日节点,让海量的电影把教育方式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接受,一定会比单纯的说教和灌输更有效。”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国庆节的时候,与其给孩子们讲先辈建国立业的不易,倒不如改成观看电影《建国大业》,比说什么都更直观,孩子们看了电影里还原的峥嵘岁月,自然就懂了。”

 

文教结合,让电影的春天永续

   

    当74所试点单位纷纷建起了“校园电影院”之后,电影在“文教结合”方面的作用,逐渐浮出了水面,逐渐变得清晰。

    从前,电影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局限于德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资源中美育、智育的元素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电影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告诉《新民周刊》:“校园电影院线有两大目标:一是实现校园观影,为学校组织学生统观影提供便利;二是探索电影育人,借助校园观影活动以及影视艺术专题类课程等平台,促进影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电影作为课程,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买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电影作为资源,是促进各学科教学方式变革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足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

    按照《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所谓文教结合,就是把文化资源用于教育,也把教育资源用于文化,这是一个双向的作用——曾经被一墙阻隔的文化和教育,要打破围墙,实现两个领域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小学生观影菜单的分级,很多教育系统专家做不了,他们只能提供这一阶段小孩子应该接受哪些价值观教育的资料,至于如何选择电影,就需要依靠宣传文化部门的电影专家介入。

    为此,“校园电影院线”形成了包括高校专家、教研员、带教老师、项目组在内的“四方力量”联盟,并确立了落实校园电影育人的四种形态:散点式、专题式、系列式、课程式。

    经过深入和充分的调研,市教委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可以用电影辅助课堂教学。“其中,有些是可以用电影来完全契合课文的,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可以配合放映解放战争题材影片比如四大名著,《红楼梦》片段、《西游记》片段,都有现成的资源;另外还自一些是可以由电影为课文来提供宏观背景的,比如讲到‘飞将军李广’,就可以搭配表现汉朝历史的电影;比如遇到重大节庆日,也有《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如果在看电影的同时还能辅助实地参观,比如上海一大会址,那就更能让学牛发自内心去感悟,自己就能融会贯通。”林炊利表示。

    在徐淀芳看来:“电影作为种艺术门类,本身就是艺术教育的容。市教委借助文教结合电影院线项目,在实现学牛在校观影的同时,努力挖捌电影的育人价值:将电影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丰富学科教学资源,变革教学方式,促进知识理解;与学校美育相结合,学习电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感受和体验电影艺术美,学习电影欣赏、评论;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习用电影艺术创造性表达学校生活、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社团学习和项目研究的经历与成果。”

    而这还只是文教结合的初步效果。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文教结合、电影育人,一定会对未来的中围电影界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这一点,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基础学院院长汪天云感同身受。

    “为什么上海市政府要强调电影育人?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电影事业发展非常蓬勃,全国上下5万块大银幕,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高中以上的年轻人都养成了非常好的观影习惯,可以说电影的影响力是越来越火,大家一般都会选择第一时间看首轮电影。第二,上海从来都有将电影和教育结合起来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就有——每年中学生都有几次学校组织看电影的机会,现存的教科书也已经开始有电影的内容,大大提升了中学生看电影的爱好。尤其是当电影呈现多元化发展之后,让年轻人有强烈代入感的影片越来越多,也有大量年轻人把电影看成未来的择业方向——所以,电影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可能成为土流。”汪天云告诉《新民周刊》,“电影永远是时尚的,和时代同步的,也是属于年轻人的。事实上,年轻人也已经为电影输送了新鲜的血液,最近几年,我们看到许多大导演被青年导演超越、大明星被小鲜肉超越的例子,你到戏剧学院、广播学院的招生现场去看一看,也有很多来报名的学生已经拍过很好的微电影了——让电影成为自己未来事业的敲门砖,不是可能,而是已经成为现实。”

最近,汪天云去法国时遇到电影同行,对方就感叹:5年前就预感到中国影视的未来不得了!因为5年前来欧洲留学电影专业的多是印度人,而现在前来求学电影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任何行业都有-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喜欢的人多,学的人多,最终往金字塔尖输送的人才就越多。“孩子喜欢电影,电影就有未来。不久的将来,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演艺人才在中国的井喷,让电影的春天永续。”

 

电影育人,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幸福

 

即便不是冲着影视专业人才而去学习,电影这门综合艺术也可以给学生以无尽的滋养。文学、诗歌、戏剧、美术、音乐、舞蹈、建筑、摄影传统的八大艺术,每一种都可以与电影联姻,让观赏电影的孩子们摄取到艺术的精华。而它独具的直观、形象、生动,又是一种再适合孩子不过的学习方式——润物细无声。

    在基础教育方面,上海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由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项目(以下简称PISA测评),每三年都会对全球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一次评估,而上海已经屡次在PISA测评中摘得全球桂冠。据悉,这项测评采用的是欧盟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的基础学科、阅读、科学能力,能够在这个测评中摘得桂冠,证明了上海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实力。

    而在上海,受到重视的不只是学业成绩,更有艺术教育。早在20年前,上海就率先提出了“每个学生至少有一门艺术爱好、至少掌握一项艺术技能”的目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讲话,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

    电影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早已为世人熟识。优秀的电影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以及精神价值,它们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能帮助学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感情,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帮助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力是新的竞争实力”,此言非虚。未来,国与国之间最大的差距,不在于经济的硬实力,而在于文化的软实力。正所谓“腹有诗书气白华”,由内而外的精气神,某种程度上就来源于一个人从小受到的艺术教育。从这个层面而言,用电影育人,对于国家的软实力、国家的文化自信、国家创新人才战略,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要大力推进体育与艺术教育’因为2010年上海中长期教育规划已经提出: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所谓终身发展、终身幸福,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有强健的体魄,有健康才有未来;第二,掌握一门艺术,对艺术有爱好,生活品质才会改善。艺术教育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想象力与活力,无论从事的是哪个行业,都能开拓创新,憧憬未来,都不会在枯燥的生活中丧失热情。”林炊利表示。

上海,已经再一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通过“校园电影院线”,“影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订阅 电影育人